首页 资讯 正文

解锁“梅”好经济 余姚杨梅深加工年耗鲜果1600吨

体育正文 275 0

解锁“梅”好经济 余姚杨梅深加工年耗鲜果1600吨

解锁“梅”好经济 余姚杨梅深加工年耗鲜果1600吨

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宁波6月18日消息(记者 陈金莲 张雯雯)浙江慈溪素有“中国杨梅之乡”的美誉,这里(zhèlǐ)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孕育了“色艳、汁多、味甜”的独特品质,深受(shēnshòu)广大消费者喜爱。 又是一年杨梅成熟季,又到(dào)了梅农们(méinóngmen)最忙碌的季节。“90后”新农人戚军洋更是忙得像(xiàng)个陀螺:他不是穿梭在匡堰镇的杨梅山果树间,就是在“原来梅有(méiyǒu)”共富工坊打包发货,还有接不完的订单回不完的信息…… 戚军洋在“原来梅有”共富工坊生产车间进行操作(央广(yāngguǎng)网发 匡堰镇供图(gōngtú)) 戚家世代与杨梅为伴,祖辈(zǔbèi)的汗水早已融入(róngrù)了这片土地。父亲像守护珍宝般照料着三百余棵杨梅树,多年的坚守让这些老树(lǎoshù)如老友般熟悉。然而,这份坚守也曾(céng)经历寒冬:2014年梅雨季后半期雨水较多,父亲眼睁睁看着红透的杨梅腐烂枝头,心如刀割。 彼时,刚大学毕业不久的(de)戚军洋身处繁华的城市中,父亲电话中那份难掩的沉痛却如一道强光,刺破(cìpò)了他内心另一番预设的人生轨迹。 “回来吧!”面对父亲的(de)召唤,戚军洋毅然转身,带着年轻的心智与学到(xuédào)的智慧,回到祖辈耕耘的土地。然而,他的回归并非简单继承,而是怀揣着为传统杨梅产业“破局”的壮志(zhuàngzhì)。 科技赋能:为(wèi)“娇贵杨梅”插上翅膀 “杨梅的最佳(zuìjiā)赏味期只有短短的72小时,吃杨梅也是在(zài)和时间赛跑。”戚军洋说。 传统种植的困境如同(rútóng)杨梅的保鲜期般短暂却尖锐。“杨梅娇贵,露天杨梅靠天吃饭,一场雨就能(néng)让30%的果实裂果腐烂(fǔlàn),虫害更是防不胜防。”云南、福建等地的杨梅凭借早熟优势抢占市场的现实,更加坚定了戚军洋改变杨梅传统种植方式(fāngshì)的决心。 戚军洋的(de)杨梅大棚(央广网记者 陈金莲 摄) 后来,戚军洋引入智能大棚。大棚里,传感器(chuángǎnqì)实时监测着温湿度,自动喷淋(pēnlín)系统在空气干燥时及时启动防虫网,隔绝了大部分害虫侵袭。“以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,现在是我们掌控节奏。”戚军洋算了一笔账:大棚杨梅(yángméi)不仅将裂果损耗(sǔnhào)从30%以上降至不足5%,更通过温度调控让成熟期(chéngshúqī)提前了15至20天,成功(chénggōng)避开了云南杨梅的“时间差”冲击。棚内(péngnèi)品质更稳定、果型更大的杨梅,售价较露天果高出30%-50%,真正实现了“优质优价”。 “原来梅有”共富工坊内,工人们筛选杨梅,并进行(jìnxíng)包装(央广(yāngguǎng)网发 匡堰镇供图) 然而,赢得时间只是第一步。杨梅“一日味变,二日色衰”的保鲜魔咒依然紧扼产业咽喉。2017年,戚军洋再次押(yā)上全部身家投入(tóurù)冷链建设。“冷库(lěngkù)和冷链,是给梅农续命。”通过预冷、恒温冷藏与冷链运输,他成功(chénggōng)将杨梅的保鲜期从(cóng)“小时级”延展至以天计,为后续销售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。梅农们终于摆脱了“当天采摘当天贱卖”的仓皇与被动,戚军洋的冷库为周边梅农也提供了定心丸(dìngxīnwán)。 今年,戚军洋新增了一个遮雨棚。“未来,我还想利用技术(jìshù)增设遮阳棚、保温棚,让杨梅提早(tízǎo)上市、延后下市,尝试用技术来延长杨梅的整个(zhěnggè)销售周期,希望可以(kěyǐ)做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,让整个产业有一点新的变化。”戚军洋说。 电商突围:在数字(shùzì)战场打响品牌 品质是根基,但杨梅好吃也惧深山远。梅农的孩子,从小就(jiù)知道父母种杨梅、卖杨梅的艰辛,更知道杨梅经营的痛点(tòngdiǎn),那就是销售难。 “梅农们守着一座宝山,种出来优质的杨梅,因为销售模式过于(guòyú)传统,收入并不可观。”戚军洋(qījūnyáng)心里一本账盘算多年,传统销售方式里,梅农能辐射的范围非常有限,只能批发给收购(shōugòu)商,或是薄利多销。 2014年返乡的那(nà)一年,戚军洋就(jiù)决定开个网店卖杨梅。他的决定得到了(le)家人的支持。那一年,依靠网店,杨梅就卖出10万元,比往年增加了4倍,第二年杨梅销售额更是达到了近百万元。 “这算是我(wǒ)人生的(de)第一桶金,还有很多回头客主动留下联系方式,说以后每年都来买。”戚军洋说,看到杨梅(yángméi)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(qiánlì)后,他决心打出自己的品牌,注册了合作社,让村里的梅农们一起加入。“有品牌、有电商,才能把杨梅卖得贵、卖得供不应求,农户的收益才会增加,合作社也(yě)能发展得更长远。” 戚军洋通过直播销售杨梅加工(jiāgōng)产品(央广网发 匡堰镇供图) “种(zhǒng)了一辈子杨梅,没想到会(huì)跟着军洋网上卖,还卖出了大价钱。”邻居戚(qī)阿姨是较早加入合作社的一员,家中种有百来棵杨梅树,以前一年能挣两三万,加入合作社后,年收入达到了十余万元(shíyúwànyuán)。“家里盖(gài)了小洋房,还开起了小汽车,都是我卖杨梅卖出来的。”戚阿姨说,真的是没有想到,小小的杨梅改变了家里的生活。 如今,戚军洋的杨梅种植规模已经(yǐjīng)达到180多亩,20%的杨梅依托网络冷链物流销往上海、北京等全国各地(gèdì)。 延伸链条(liàntiáo):从“一颗杨梅”到“一片产业” 戚军洋的破局(pòjú)之路从未止步于个人(gèrén)成就。他牵头成立(chénglì)慈溪市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,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与雨淳食品有限公司、雨淳家庭农场三方协同,共享品牌、资源(zīyuán)与技术。农场专注于基地种植、鲜果销售、冷链建设;公司负责精深加工,年(nián)处理鲜销剩余杨梅达300吨;合作社整合资源,开展片区产销帮扶。 国际友人品尝杨梅汁(央广网发 匡堰镇供图(gōngtú)) “2024年,联合体杨梅及加工品销售额突破700万元。”戚军洋介绍,这种分工明确、优势互补的模式,有效放大(dà)了规模(guīmó)效益,让(ràng)小农户也能对接大市场。 在戚军洋的引导(yǐndǎo)下,合作社(hézuòshè)的杨梅产业链条不断延展:杨梅鲜果 、杨梅汁(yángméizhī)、杨梅蜜饯、杨梅茶饮、杨梅气泡酒、杨梅酥…… 一颗(yīkē)杨梅的旅程被(bèi)无限延长,价值被层层挖掘。梅农不再只能“靠天吃饭、看市定价”。去年,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超过30%,曾经只能烂在地头的杨梅,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与市场的拓展中,兑现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(jīnbáiyín)。 戚军洋的果园和“原来梅有”共富工坊也成了新农(xīnnóng)人(rén)的孵化基地。多名“90后”“00后”大学生被他吸引,加入团队。“科技+农业”在(zài)这里不是口号,是无人机巡航监测果树、是传感器精准灌溉、是电商直播间里的妙语连珠。一位新加入的年轻人站在满树红果下,兴奋不已(xīngfènbùyǐ):“原来种杨梅也能这么酷!在这里,我们不仅守护(shǒuhù)传统,更开拓未来(wèilái)。” 当戚(dāngqī)军洋的杨梅(yángméi)酒在电商平台溢出芬芳,当慈溪杨梅产业链条在科技的羽翼下绵延伸展,一个启示清晰浮现:在广袤(guǎngmào)的乡土(xiāngtǔ)大地上,新农人播撒的种子破土而出;每一次“破局”的勇气,都在让沉睡(chénshuì)的土地重新焕发价值与希望的光芒。戚军洋用科技之犁深耕传统产业,不仅改写了一颗杨梅的命运,更点亮了乡村共富的新路径。 更多(duō)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(kèhùduān)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(zhuǎnzǎi)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(zūnzhòng)原创(yuánchuàng)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解锁“梅”好经济 余姚杨梅深加工年耗鲜果1600吨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